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详细内容页

陕西日报:抓铁踏石 决胜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7-12-22 来源: 陕西日报  点击:[ ]

宝鸡市陈仓区地处关中平原最西端,是我省的西大门。全区由川道、塬区、西部山区三大板块组成,有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38个行政村,人口44万人。其中,贫困村共有82个,贫困人口12208户41340人,贫困发生率11.65%,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陈仓区委、区政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劲头,始终坚持“不脱贫、不脱钩”的工作原则,在全区82个贫困村实现了结对帮扶和第一书记全覆盖;积极探索实践的“生态+旅游+扶贫”战略和“6+贫困户”模式,在全省创出了陈仓特色;启动实施的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群众在短期内就见到了成效,收到了红利。

山区变景区 旅游开发成为脱贫致富强大引擎

王宝平生活的庵里村,位于宝鸡市陈仓区的西部山区。这里山大沟深、产业落后,是宝鸡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的区域。

2015年5月,陈仓区政府和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建设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整个项目包括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三大景区,总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总投资58.12亿元。2016年灵宝峡、大水川两大景区率先开园,大水川景区2016年12月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九龙山景区2017年4月开园。这种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极大激发了西山贫困群众创业就业的蓬勃热情。“生态+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让陈仓区找到了富民强区的新路径。据了解,三大旅游景区自开工建设至今,已累计提供工作岗位13000余个,解决了600多名贫困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目前在景区就业人员达2300多人,参与景区管理,从事客房、餐饮、售票、保安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超过18000元。

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是陈仓区一直以来努力践行的道路,而且用事实证明绿水青山确实就是金山银山。

在三大景区建设过程中,陈仓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旅游富民战略,通过发展旅游项目引导当地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拓宽劳动就业渠道。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产业扶贫,向绿色要生产力、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道路。

从景区建设一开始,陈仓区就把加快西部山区的道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来抓,结合旅游开发,实施了坪头镇码头村至大水川50多公里道路的新建和拓宽改造工程建设。短短三个多月时间的施工建设,不仅实现了主景区与乡村重点村之间等级公路的对接,形成互联互通的公路网络格局,而且夯实了旅游发展的基础,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条件。

一条条道路的修通,让更多外面的人走进了大山,了解了山区的优质资源;也让更多山里人走出了大山,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今,依托大水川景区的不断发展,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精心打造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已成为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当地贫困户也成了旅游商品的直接提供者和受益者,贫困户身后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了他们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今年7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深入陈仓区西部山区的坪头镇大湾河村视察,到贫困村民家中走访,与大家拉家常聊天,对该区这种依托旅游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给予赞赏,并祝愿当地村民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输血”变“造血” 产业扶持让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6年共发放柴胡种子2.3万斤,发放有机肥1200袋,折合资金60.4万元。”

“通洞、九峰、东沟等5个村的230余户产业贫困户,预计贫困户年均产业收入增加6000元”……

这一连串的数据,对于陈仓区拓石镇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招社来说,心里记得一清二楚。从2015年到2016年,陈仓区向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7万元,支持柴胡种植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王招社的博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扶贫资金的70%用于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并逐村逐户与他们签订购销合同,等到柴胡成熟时,高于市场价10%回收。王招社说:“看到周边乡亲们的热情高涨,我的信心也就更足了。今后,我还要指导他们进一步提升柴胡品质和产量,带动扶持更多贫困户发展柴胡种植产业,争取每年提高收益20%以上。”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实施产业脱贫项目自然也需要借助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最近,在陈仓区新街镇新街村、史家湾村,许多贫困户这样说:“咱们村上脱贫致富项目不盲目跟风,不学老样样,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项目也是一条好路子。”

新街镇今年针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劳动力不足,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等产业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因资金、技术等因素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积极抢抓国家扶贫机遇,探索扶贫新路子,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落户新街村和史家湾村,他们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行光伏产业扶贫项目,中央投资部分以贫困户股金形式投入合作社,使两个村的156户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该镇镇长田皓园介绍说:“两个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4万度,预计年收益17.5万余元,可为两个村15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约600元以上,预期10年内可返还入股资金,贫困户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既有了股金也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完成了贫困户到股东的转变。”

同样是在陈仓区,贾村镇则以“党支部+合作社+‘三变’改革+贫困户”和“资金绑定贫困户、产业绑定贫困户”的扶贫新做法,靠生产关系调整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靠产业帮带使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去年以来,贾村镇杜家凹村的旺全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入股分红的模式中,引入淘汰机制,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合作社坚持考勤管理、定期开展绩效测评,留勤汰懒,对部分出勤不出力、总想不劳而获的贫困户,实行到时更换,消除解决了懒惰贫困户扶贫的瓶颈问题。这一举措实施以来,去年底,平时表现好的贫困户年终拿到了500元至1000元的奖金,10户左右的贫困户由“爱心园”进入到了“创新园”,过去淘汰的3户贫困户今年也重新入园打工,工作积极性和靠劳动脱贫的意识明显得到提高。

扶志又扶智 斩断贫穷之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让贫困户摆脱贫困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今年以来,陈仓区教育体育部门从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山区教师队伍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等十一个方面,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先后开展了控辍保学专项整治、教育资助集中宣传,“双返生”暑期培训,教师全员帮扶及落实高校“双百工程”等活动。为了激励贫困生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良好心态,陈仓区对全区5534名贫困生建档立卡,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挖掘闪光点,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思想上感化、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让他们接受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区教育系统3704名教师与5722名贫困生结成了帮扶对子,1600余名党员教师与2300余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家庭,累计共向贫困生发放助学金4696万元,创历史新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仓区投资200万元,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安排就业贫困劳动力500多人。具体由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签订“培训+就业”协议,对贫困劳动力培训每人补贴1000元,培训结束在企业就业满10个月,每就业1人,给企业补助3000元。还聘请专家技师,开展了多次有针对性的“菜单式”技能培训,对贫困户进行果树栽培、畜禽养殖、电子商务等涉及各行各业的致富技能培训。印发了全区就业扶贫工作方案,开展就业援助促脱贫,在公益性岗位设置、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人口。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服务平台、招聘会、重大项目用工等方面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充分发挥创业基地、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力度、强化培训就业等办法支持贫困户创业。截至目前,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928人,培训贫困劳动力1673人,安置公益专岗84个,公益性岗位603个,其中特设公益性岗位150个。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宝鸡市陈仓区将继续秉承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勇立潮头,奋力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陈德科 董建新 韦晓宁)



上一条:阳光网:“巾帼”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下一条:陕西日报:党建让城市更美好

关闭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